开云官方排水排污管庭院排水系统故宫600年排水系统如何抵御特大暴雨?
栏目:行业资讯 发布时间:2024-04-07
 开云官方北京六七月进入汛期,多水患。倾盆大雨突降故宫的情景时有发生,但无论遭到何等大雨,六百年来,紫禁城从未出现漫溢之患。  暴雨后故宫为何无明显积水?紫禁城有着精密完善的排水系统,包括屋顶、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。所谓屋顶排水,即雨水降落到屋顶后开云官方,从屋顶排至地面;地上排水,即地表雨水流入明沟后再流入暗沟或内金水河;地下排水,即暗沟的水排入内金水河。今天,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紫禁城内的排水方

  开云官方北京六七月进入汛期,多水患。倾盆大雨突降故宫的情景时有发生,但无论遭到何等大雨,六百年来,紫禁城从未出现漫溢之患。

  暴雨后故宫为何无明显积水?紫禁城有着精密完善的排水系统,包括屋顶、地上和地下三个部分。所谓屋顶排水,即雨水降落到屋顶后开云官方,从屋顶排至地面;地上排水,即地表雨水流入明沟后再流入暗沟或内金水河;地下排水,即暗沟的水排入内金水河。今天,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紫禁城内的排水方法及排水沟道系统,出自《紫禁城宫殿》《故宫建筑细探》。

  紫禁城外,四面环有护城河,俗称筒子河。河水源自玉泉山,引进北京城后,流入积水潭。其中一支流经北海入濠濮涧,向东经景山西墙外,流入紫禁城西北角的护城河,再经城垣下的地沟,流入紫禁城内,称内金水河。另一支由中南海向东流入社稷坛(今中山公园),再南流,到前,称外金水河。

  金水河在元朝时已经有了。据《元史·河渠志》所载:“金水河其源出于宛平县玉泉山;流至和义门南水关入京城,故得金水之名。”和义门即今西直门,南水关旧址在今西直门南约120多米处。《古今事物考记》就载有:“帝王阙内置金水河,表天河银汉之义也,自周有之。”元建大都,悉沿旧制,置水命名也不例外,所以把流入宫阙的水叫金水河。后来虽由于宫殿地址迁移等原因,明、清两代金水河道有所改变,但基本情况和现在差不多。

  内金水河从紫禁城西北角地沟流入紫禁城。水道沿紫禁城内西侧南流,流过武英殿、太和门前,渊阁前到东三座门,复经銮仪卫西从紫禁城的东南角流出紫禁城,全长2000多米。

  金水河的总流向,自西北向东南,是按堪舆风水之说及礼制而定的。但是长长的流水往复回环,原设计意图并非全从美观着眼,也是从便于给水和排水两个角度去考虑的。刘若愚在《酌中志》中曾写道:“是河也,非为鱼游在藻,以资游赏,亦非故为曲折,以耗物料,恐意外回禄之变,此水实可赖。天启四年六科廊灾,六年武英殿西油漆作灾,皆得此水之力......又如天启年一号殿哕(音会)鸾宫被焚者二次,如只靠井中汲水,能救几何耶?......”可见着意用金水河为救火的水源,皇极、太和等大殿施工时,和泥灰也用的是内金水河河水。

  紫禁城内地下排水沟道纵横交错,最后合成几条干沟,一一注入金水河,使内金水河成为最大的干沟,泄水通畅,所以无论遭到何等大雨,紫禁城内绝无漫溢之患。

  有河就要架桥。遇到地面上有建筑物,就以涵洞引入地下,所以说内金水河“或隐或现,总一脉也”。全流共有大小桥二十余座,涵洞十多处。

  最古老最精美的桥,数横跨在武英殿东侧金水河上的断虹桥。全长18.7米,通宽9.2米。石拱单孔结构,青石桥面,汉白玉雕石栏杆,栏板上刻有精致美丽的花纹,二十个望柱头上各有一头小狮子,或蹲或坐,情态各异,饶有趣味。此桥是明初所建,现在除局部构件有所添配更换外,从未大修过,依然坚固牢实。

  为达到良好的排水效果,并避免建筑屋檐下部的木构件遭受雨淋,故宫古建筑屋顶的坡面非平面,而是从坡顶到坡底呈现出一种由陡峭变缓和的曲面形式。这使得雨水降落到屋顶后,能够迅速往下排,且雨水流到坡底位置时,又能够向前方排出,即“上尊而宇卑,则吐水疾而霤远”(《周礼·考工记》),使屋顶和屋檐下的立柱、门窗都受到了防水保护。

  屋顶瓦件的设计与安装亦有一定的科学性。屋脊与屋顶相交的位置称为“正当沟”,为防止该位置渗水,古代工匠采用立瓦封住“正当沟”,并用“压当条”盖住“正当沟”的顶部。“压当条”往前伸出一定尺寸,犹如一个小出檐。为了使屋顶雨水有序往下排,瓦面做成一道道小沟状,称为“瓦垄”。瓦垄由板瓦与筒瓦(竹筒状的瓦)组成,板瓦为底瓦,筒瓦为盖瓦。筒瓦扣在两个相邻的板瓦上,上下筒瓦之间一节一节搭扣,上下板瓦之间一块块扣压(上瓦压下瓦),各个瓦件之间用灰泥抹实,以上做法既有利于排水,也防止了瓦面的雨水渗入基层。

  瓦顶的最下端即屋檐上的第一块瓦,板瓦前伸做成三角尖状,称为“滴子”,其主要目的是让瓦垄的雨水汇集成一条直线下落;筒瓦端部做成大圆饼状,称为“猫头”,充分扣压在“滴子”端部,防止雨水渗入屋檐内。

  故宫古建筑一般坐落在高高的台基之上,这样不仅有利于建筑本身的稳定,彰显宫殿建筑的高大与威严,还有利于建筑防潮。作为皇权的象征,故宫前朝三大殿(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)的台基做法为中国古建筑台基工艺的最高等级,采用三层须弥座叠加而成,被称为“三台”,总高度达8.13米。三台的周圈为石质须弥座,上表皮为地砖,核心部分则为分层夯实的灰土。为避免其在雨季因存水、渗水导致下沉,故宫三台排水极其重要。由于所处位置的特殊性及建筑做法的高等级性,三台排水极其引人瞩目,可作为故宫古建筑台基排水方法的代表。

  前朝三台由三层须弥座台基叠加而成,每层台基的地面都有着3%—5%的坡度,使得上层台基的水直排向下层台基。每层台基的边界都有栏板。每块栏板端部都有望柱(短柱),栏板底部正中有直径为0.1米的近似半圆形的泄水口,而望柱底部则伸出类似龙头的石质构件。这个石质的“龙头”被称为排水兽,其形象为“龙生九子”传说中的老六。排水兽探出栏板底部外侧约0.8米,与望柱同宽、与底部须弥座的上枋层同高,截面大小为0.28米×0.28米。兽嘴有直径约为0.03米的圆孔,其贯穿排水兽,与栏板里侧的地面相通。这种设计不仅与台基整体体量相协调,而且有利于雨水向前方排出,还可避免栏板底部有雨水回流。不仅如此,龙头造型的排水兽与三大殿的皇家宫殿氛围相融合,产生恢宏的艺术效果。

  故宫普通宫殿建筑的台基多做成台阶形式,雨水沿台阶流向地面。而在太和门广场、东华门城墙马道等区域,为方便人员通行,并防止滑到,有一种叫作“礓嚓”的特殊台阶地面,即建筑台基通向地面的锯齿形坡道。锯齿高出坡面约1厘米,各锯齿间距约为12厘米(即条砖的厚度),雨水顺着锯齿形坡道直接向下排向地面,在大雨时亦可形成壮观效果。

  故宫整体地势北高南低,宫殿广场西高东低,这就决定了广场的排水方向为西北向东南。以太和殿广场为例,正中有一条汉白玉铺砌的石材路面,叫作“御路”。御路南北向,宽2.2米,截面为“熊背”形,中间比两边高0.03米,两端与之相连的为0.6米宽的散水。御路是古代皇帝通行太和殿广场的专用道路,它位于故宫中轴线上,比太和殿广场其他区域地势要高,这使得广场的雨水首先由御路向东西两侧排开云官方,并直接排到东西侧端部。尔后,雨水顺着两侧的明沟向南排,到广场南端后,通过一个铜钱形状的雨水口进入暗沟,该雨水口称为“钱眼”。由于广场西高东低,因而暗沟的雨水汇入东南角,进入了更深的涵洞。这个涵洞向东穿过太和殿东南端的庑房,直接排入文华殿区域的内金水河。由上可知,太和殿广场的地面排水流向是中间→东西两侧、北→南、明沟→暗沟→涵洞→内金水河。

  故宫内廷区域为后妃的居所,其建筑体量普遍较小,犹如一个个小型四合院。这些院落的地面相当于小的广场,其排水方法与宫殿广场类似。在庭院正中,有十字形交叉的铺砖地面,称为甬路,专供人员行走。甬路的断面亦为中间高、两边低,因而雨水由甬路正中流向两侧牙子,再顺着牙子流向庭院东南角。庭院中各个建筑屋檐下都有散水,坡度约为5%,因而建筑底部亦不会存水,散水底部的雨水亦排向东南角。雨水汇集到庭院东南角的钱眼位置,再由钱眼进入暗沟,再由暗沟排向内金水河。对于毗连的院落,其共用院墙底部一般开有洞口,以使排水畅通。

  故宫四周为10米高、5.78米宽的城墙。城墙由内墙、外墙及墙芯土体组成,土体之上为地砖面层。雨水渗入城墙地面会引起地面下沉,并增加墙芯土的侧压力,导致墙体开裂,对城墙的稳定性造成不利影响。因此,处理好雨季的排水很重要。

  中国古代城墙的排水主要通过墙上的排水槽来实现。故宫的城墙的排水亦为此法,主要通过石质(豆渣石)水槽进行。内墙每隔10米左右安装一个石质水槽,水槽宽约0.45米,凸出墙体约0.6米,雨水通过水槽排出墙体。为避免雨水顺着水槽底部边界回流到墙体侧面,石槽下方安装有铁皮,铁皮从石槽端部向外伸出0.15米左右,有利于雨水向前、向远方排出。对于城墙地面而言,其外墙侧的高度比内墙侧高0.03米,以利于雨水排向水槽。

  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离不开及时有效的维护和保养。明代负责此项工作的机构为二十四衙门的惜薪司,清代为内务府营造司。历史上,故宫排水系统的维护是全面而深入的。清代故宫内最后一次大规模的河道沟渠清理工程,于光绪十一年(1885)四月开工,工期历时两年,工程包括清除内金水河2100米河道及故宫内总长度约为8000米的大小沟渠的全部淤泥,修砌两岸河墙及15座桥梁,同时还修整了河帮、更换了沟盖等排水设施,保证了内金水河排水的通畅,以及各排水设施的有效运行。

  故宫博物院成立后,对故宫排水系统的维护和保养亦很重视,每年在汛期前会对屋顶的瓦件进行检查修补,对古雨水沟进行疏通、养护,更换失效的排水管道,及时修砌水沟、水渠、内金水河的侧帮,清除淤泥和杂草,定期对排水系统进行巡查,保证其有效运行。

  ☆ 专业的宫廷建筑图文详解,有趣的故宫古建故事,235张高清彩图,从一片瓦到整座城,细探故宫建筑里的秘密

  从根号二的数字密码到精密设计的排水系统,从倦勤斋的通景画到太和殿的镇殿灵符,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、古建专家周乾,以扎实的专业知识、详实的文献资料,真实再现建造过程,细致拆解古建结构与布局,探究建筑背后的历史与文化,辅以235张高清彩图,全面呈现故宫建筑之精妙与华美。

  《紫禁城宫殿》是“故宫三书”中的一本。这是一本几乎囊括中国所有古建筑形式(坛庙、园林、住宅及其建筑外部和内部装饰)的建筑百科全书。紫禁城堪称中国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典范,书中分四大部分将紫禁城内所有形式的建筑一一解剖,从总体到局部,详细图解堪舆风水、施工用料、工艺原理等营建细节。